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區文化知識

圖片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東山區東山番社蔬果聯盟---蝴蝶的食草大餐/ 社區經營特色

分類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產業經濟

創作者

透南風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媒體類型

照片

貢獻者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9/11/30

原件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東山鄉過去是西拉雅族傳統的居住地,以前當地人叫「哆囉嘓」(Dorcko),又叫番社街,後來才改名為東山。東山番社蔬果聯盟近幾年積極推動永續旅遊概念期盼在地方組織當地居民與遊客之間,透過一種公平、和諧、平衡的共生態度協調彼此的需求,並在遊程中融入「食農教育」的體驗教育期盼參與的學員可以學習經由與食物、飲食工作者、動植物、農民、自然環境和相關行動者互動之體驗過程,認識在地的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全文

隨著時代價值觀變遷,國人的旅遊方式已逐漸由走馬看花式的傳統遊覽型態,轉變成「永續旅遊」的概念,「永續旅遊」的旅行方式在這幾年已經成為一種指標,並且廣受社會大眾所喜愛。所謂「永續旅遊」就是遊客、地方發展組織以及當地居民,透過一種公平、和諧、平衡的共生態度協調彼此的需求,對地區自然資源、環境生態、人文歷史等資源合理的運用,以期達到生態保育、經濟效益發展、文化尊重的永續發展目標。


由五個大男孩所發起組成的東山番社蔬果聯盟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曾經在交通部觀光局任職的林俊儀表示:「我們的蔬果聯盟會取名叫番社當然有著最在地的思考,因為聯盟所在地的東山鄉是平埔族傳統的居住地,以前當地人叫「哆囉嘓」(Dorcko),又叫番社街,後來才改名為東山。因此當我和伙伴們要成立這個聯盟的時候,我們有志一同的決定取名叫做番社蔬果聯盟。」


番社蔬果聯盟主攻紅龍果的栽培,並且配合相關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的遊程規劃需求,開始推展小旅行的遊程,其中包括:種植蝴蝶的食草體驗、讓遊客親手製作火龍果吐司,以及藉由早期爆米香的活動模式介紹稻米生態,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大概就是聯盟推出的蝴蝶食草大餐了!別擔心這蝴蝶餐吃的當然不會是一隻隻美麗的蝴蝶,而是藉由帶著遊客認識蝴蝶的生態與蝴蝶的食物之後,將蝴蝶可食用的植物轉化成一道道的美味佳餚。」這樣有趣的發想當然讓遊客吃的津津有味,也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之中,可以多了一道關懷自然環境以及保護資源的心。

東山番社蔬果聯盟這樣的做法背後的觀念源頭是來自於「食農教育」。台灣農業推廣學會對於食農教育的定義是「食農教育是一種體驗教育的過程,學習者經由與食物、飲食工作者、動植物、農民、自然環境和相關行動者互動之體驗過程,認識在地的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這股風潮也在臺灣的許多農村造成流行,我們因而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藉由飲食的方式更認識不同地方的環境資源與文化,並試著建立的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並且讓消費者對於農業的生產者有更豐富的認識與體諒。

撰寫者

余嘉榮/透南風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附檔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若您發現網頁資料有任何錯誤,歡迎填寫下方"我要勘誤"表單,謝謝。